我的家鄉(xiāng)巾河灘
●甘良華
巾河灘,位于竟陵東16公里處的天門河南岸,東距盧市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的盧家口4公里左右,南距干驛鎮(zhèn)、馬灣鎮(zhèn)11公里左右。
巾河灘,名字的來歷有很多傳說:一說,古代一仙女將絲巾失落于河灘;一說,一官員將代表官職大小的頭巾失落在此地,被一漁夫撿到后還給了這位官員,因此取名巾河灘,簡稱巾河;還有一說,此處的天門河河段中,有一個形如雞窩的深潭,故當地人把這里叫作“雞窩潭”——諧音“巾河灘”——后沿用至今。
康熙年間,當地甘輝之先生在河堤上開了一家小雜貨店。后又有兩戶甘姓人家在店的東邊堤上建房子,做起了小生意,便形成了集鎮(zhèn)。集鎮(zhèn)西邊由甘輝之后代聚集成“輝之灣”。
1951年,此地為天門縣第三區(qū)巾河鄉(xiāng)人民政府駐地。1958年7月,為小板區(qū)巾河鄉(xiāng)公所,同年9月為紅旗人民公社巾河大隊所在地。1961年,為小板區(qū)巾河公社社址。1975年后劃屬盧市公社(盧市區(qū))。1987年,撤區(qū)建鎮(zhèn)后,一直是盧市鎮(zhèn)巾河辦事處駐地。
解放初期,巾河灘為“一”字形街道,全長1000米左右,東西走向,由青石塊鋪成,寬4米多。1967年,在街道西邊的輝之灣南側,新建了占地1800平方米的巾河供銷分店,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社分社、巾河食品站等單位,形成了水泥路面的新街,較老街寬敞許多。改革開放后這些地方成了生意興旺的農貿市場。現(xiàn)在這里有民營企業(yè)和個體作坊30多家,有面粉、服裝、副食等加工企業(yè),從業(yè)人員近200人;還有近40家商店,全天營業(yè);每天早餐點、肉案、魚檔、新鮮蔬菜攤擺滿固定攤位,秩序井然,交易活躍。
現(xiàn)在的巾河灘包括周臺村的兩個村民小組。從過去不到100戶300人左右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140多戶、500多人。房子從木制磚瓦房全部改成磚混結構的二、三層樓房。
如今,巾河灘集鎮(zhèn)呈“乒”字形,街道總長2300多米,街區(qū)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。在市場經濟的引領下,這里芝麻、油菜、玉米、黃豆、蔬菜等多種經濟作物漸漸發(fā)展起來,耕地、播種、收割也用上了機械操作,農民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。每年都有100多人次外出打工,手機幾乎人手一部,網絡全覆蓋。
我就讀過的巾河小學,已拆遷至集鎮(zhèn)東南300米處。1998年,由周臺、姚新、崔嶺三個村合資100多萬元建造,占地7000多平方米,教學樓可開設12個班,在校生近600人。校內體育設施、教學設備較全,花草樹木滿院。上世紀80年代初,在集鎮(zhèn)西300米的天門河畔,辦起了巾河初中,建筑面積近5000平方米,體育設施、教學設備齊全,在校生近800人,基本上滿足了巾河灘周圍適齡學子的入學需求。
巾河灘還設有衛(wèi)生院、養(yǎng)老(福利)院、郵政所、農村銀行等。巾河及周邊的鄉(xiāng)民基本上達到了習近平總書記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的要求。
1997年,修通了東達盧家口、南接荷沙公路的瀝青鄉(xiāng)級公路近10公里。路修好后,大家奔走相告:“我們的巾(京)豬(珠)高速公路通車了!”(這條路從巾河到荷沙路邊,當時有一個養(yǎng)豬場)這正體現(xiàn)了巾河群眾無比喜悅激動的心情。
現(xiàn)在,每天有客車定時往返在竟陵、巾河灘、盧市口之間。我們從竟陵城區(qū)回家,車子可以開到家門口,到武漢也十分方便。
巾河灘的環(huán)境有很大改善。公路硬化后,路旁2公里多的渠道護坡也進行了硬化,栽上了樹木;90%以上的農戶用上了抽水馬桶,垃圾有專人收集處理,到處干干凈凈。
巾河灘是天門縣早期革命活動區(qū)之一,1932年在這里建立過蘇維埃政權。后來,街面的房子被反動組織“紅槍會”縱火燒毀。我的祖父在當時任鄉(xiāng)土地委員時,就犧牲在這塊土地上(時年42歲,新中國成立后被追認為烈士)。
巾河還是內地著名的僑鄉(xiāng),僑居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泰國、新加坡、孟加拉、越南等國的巾河籍華僑、華人有近2000人。
如今的巾河灘,正向著鄉(xiāng)村振興和新型城鎮(zhèn)化的道路闊步前進。
讓我們?yōu)槟切┱谀?,使鄉(xiāng)村變得更好的人們“點贊”!
掃描二維碼
在您的設備上瀏覽本頁